每 10 周更新一部分的独立博客诞生缘由已经写到了第三部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 这应该是独立博客自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分了. 从第一篇写到最末篇, 也几乎走过了近半年的时间, 回想起来也挺感慨的.
目录:
平行时空下的苟且
最早接触到平行时空是在九把刀的小说里, 平行时空自如其意, 通常用法类似: 不同的同温层内的世界如同平行时空. 我们虽然都在物理层面上生存在同一个地方, 但是因为不同的媒体文化和信息获取途径, 导致形成了信息差. 信息差的壁垒变的足够厚了, 也就形成了平行时空.
我与大众审美一直有较大出入, 对于当下潮流我也不太感冒, 因此流行的风口通常也跟我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总觉得我所追求的跟大众不太一样, 网络文化应该要更优雅体面一些, 而不是博眼球来换流量, 搞出一些我完全不能接受的无厘头的 “当代艺术”.
优酷用三分钟的广告把我赶到 B 站; B 站用低幼的社区和匮乏的资源又把我逐到 YouTube. 不过最一年来 YouTube 的审查也愈发严重, 不知道之后会不会转去听 Podcast 或是其他什么. YouTube 是个很大的平台, 全语种全题材的资源, 随时都有人上传新视频, 根本不愁没东西看, 导致现在是我每天使用时间最长的软件, 经常抱着手机看到没电.
我在 YouTube 上关注了很多不同的频道, 中文, 英文, 韩文的也有(Kittisaurus应该也算韩文频道吧); 科技, 美食, 汽车, 旅游, 游戏, 音乐, 知识还有访谈; 驴, 象, 蓝, 绿, 青(白), 黄, 橘, 3Q 水饺, 唯独没有红的, 因为日常看的就足够多到溢出来.
如此丰富的内容题材, 还有高质量的创作, 看的我真的很满足. 我终于找到了我的审美, 我的优雅与体面, 当然, 如果没有限流, 黄标就更好了.
犄角旮旯里的自由
保全发声途径的途径有不止一种. 有的人选择服从审查, 去掉审查机器不喜欢听到的内容; 有的人选择跟审查机器玩躲猫猫, 旁敲侧击的晦涩的加入一些想说的话; 有人选择与审查硬碰硬, 删了我再发, 封号再注册; 有的人选择自己做一个备份站, 备份所有被删掉的文章; 有人选择离开, 去到自由的平台发生.
我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是处于躲猫猫阶段. 我善于行文阴阳怪气, 也常常开群嘲模式, 有时因为比喻过于晦涩, 跨度过大, 而导致听者不知我所云. 我几乎随时都能想出一个妙不可言的比喻, 用来规避字词的审查. 不过, 这也有巨大的问题: 对不同背景的人, 很难用同一个字词来描述你想暗喻的对象, 因此通常需要对每个听者创造出一个新的词作为描述. 举个例子, 比如说要描述柯文哲, 对一些人可能会描述为 “叶克膜”, 因为他们知道柯文哲发明叶克膜; 对另一些人可能会描述为 “怪怪的”, 因为柯文哲怪怪的, 虽然他们都指柯文哲. 这边举例柯文哲并不是因为柯文哲会被审查, 毕竟柯文哲又不是蔡衍明, 张安乐, 邱毅, 并不是同路人. 望绿军不要开民主倒车, 天天批斗柯文哲和黄国昌.
对于每个人都客制化一个名词用于描述被审查的事物, 其实不太方便. 而光是从阻止被审查信息的传播来说, 似乎审查机器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 毕竟我只能盲人摸象一般的, 从只言片语中夹带私货描述客观事实和我的想法. 我跟你说 “这是个鼻子”, 跟他说 “这是个腿”, 谁又能知道他是个大象, 还是个吃蜂蜜的熊呢?
意识到不对后, 我其实懒得去想怎么躲猫猫了. 之后, 我对于潜在审查内容通常会直接发, 高风险的内容会截个图再画几条干扰线发送 (画线干扰真的有用). 再后来, 审查越来越严, 18 年左右选择自我噤声抗议. 我删掉了所有的微信朋友圈信息, 还有部分的 QQ 空间动态, 删到北大岳昕事件的就停了, 让这件事的记录在犄角旮旯里永远留下来.
加速主义
加速主义 (Accelerationism)是近两年由品葱提起的一个思潮 - “创造性毁灭”: 在事情在变好之前, 要先变得足够坏, 坏到足以自我毁灭, 再走向重建. 详细内容参考 一个加速主义者的政治主张——《加速主义宣言》 ACCELERATE MANIFESTO for an Accelerationist Politics.
加速主义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不断加速的 “倒车”. 这几年不乏会听到 “开倒车” 的声音, 面对批评不仅没有减速, 倒车的速度反而是越来越快. 因此, 在面对这样的回馈时, 品葱网友就提出了加速主义思潮. 就我观察, 加速主义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在很多偏红的社区都能见到 “加速” 的回复.
不过, 我从加速主义的诞生之初就有所质疑. 我质疑 “创造性毁灭” 是否正确; 我困惑毁灭的尺度是哪里; 我怀疑这只是我们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的自我欺骗. 无疑, 如果 “创造性毁灭” 是真实的, 那么这确识是最安全的手段. 不过, 在走向毁灭的路上, 是否会有一个标尺提示我们现在已经足够坏了, 可以开始变好了? 或者有没有一个止损点, 告诉我们 “创造性毁灭” 其实不适合实际情况? 事情开始变坏, 甚至毁灭, 我们对其是否富有责任? 毁灭之后, 要怎么重建, 重建成什么样子?
当然, 谁也不能预见未来. 到底加速主义会把我们带向何方, 谁也无从知晓. 这是一个近乎于哲学问题的议题, 没人能够做出预测, 也不会有人能预先做出评断. 但看着未来趋势似乎变得越来越可预测, 有时候我在思索, 未来到底是既定无法改变的, 亦或是会随着不同决策所做出回馈呢?
几天前, 端传媒写了一篇 加速主義:作為一種嚴肅的政治(抗爭)立場. 文章比较长, 但是写的挺有意思, 跟大家分享一下.
划地为王
独立博客有个好处, 自己在自留地上写字, 你总不能来拆我家吧?
可能是因为太久没写东西, 荒废了墨宝, 我有时候会有一股强烈的写作欲望, 想把我想说的全部写下来. 不一定为了要给人看, 作为自己情感的出口. 现在这个博客, 一半是我的日记本, 写写我最近接触的技术; 另外一半则是我的树洞, 为我压抑在心里的五味杂陈找个宣泄.
其实不只是我, 很多人起初也是抱持这样的想法开始了 Blogger, YouTuber, Podcaster 之路的. 日积月累后, 即使没有达到原本的目的, 通常也会在其他方面有所收获. 有人的文笔口条有了长进, 有人与读者听众成了朋友, 有人对音视频技术有了精进. 我相信不太会有人毫无收获, 再怎么不济时间管理总能有所提高吧?
付出就会有回报
编程随想在他的 这篇博客 中提到, 为了写博客, 他被动的获得了大量的知识, 也提升了思维能力, 是有明显好处的.
受到编程随想的影响, 我也决定保持跟他差不多的更新频度, 已完成博客初期的原始扩张. 每周一更其实是有压力的, 毕竟有时候当周并没有什么有意义的东西记述, 只能随便写点东西来糊弄一下. 相较于编程随想的知识储备和行文效率, 我实在是捉襟见肘, 心里只有羡慕.
虽然远远达不到编程随想的深度, 不过在一周一更的频度刺激下, 还是对广度有所探索. 为了行文, 我还是花了一些时间去了解了不少品项, 包括其使用环境, 使用方式和优缺点. 虽然有时候赶时间, 就把英文内容用 Google 翻译完再加点过度语句就应付了事, 但是半年下来也积累了不少所得, 尤其是在行文上, 我第一次发现我的表达如此枯燥重复, 呜呼哀哉!
最近一个月 Google 搜索流量突然大增, 不过看了看数据几乎都是来自于同一篇文的访问, 而该文是整合了几个帖子的内容完成的, 也是属于只是帮着顺一顺内容的文章, 文章主体都是来自他人. 承蒙厚爱, 在 Bing 上关键字搜索还排到了原帖前面, 真是受宠若惊. 不过看来自己还是要再接再厉, 写出自己的原创好文章, 以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至此, 我为什么要写独立博客? Part 3 一文结束.